400-88-27001
service@aryasec.com

流水无痕,密语轻隐——银行业务数据动态脱敏的艺术与挑战

来源:www.aryasec.cn    发布日期:2025.07.22   点击量:

信息安全|关注安言



注意事项

1. 密语轻隐,安全为先:


(1) 在进行银行业务数据动态脱敏时,首要原则是确保数据的安全性。需遵循不可逆原则,确保脱敏后的数据无法还原至原始状态,以保护客户隐私和银行机密。


(2) 加密技术的应用是关键,采用高强度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实时访问过程中的安全性。

2. 动态平衡,精准脱敏:


(1) 动态脱敏需根据用户权限和业务需求,对敏感数据的查询和调用结果进行实时、精确的脱敏处理。遵循最小化原则,仅脱敏必要的信息,保持数据的可用性和业务连续性。


(2) 利用动态脱敏水印技术,在数据分发过程中嵌入水印,以便在数据泄露时进行溯源和定责。


3. 兼容并蓄,灵活应对:


(1) 银行业务系统往往涉及多种数据库和操作系统,动态脱敏方案需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支持对不同数据库(如GaussDB、MaxCompute、达梦、OceanBase等国产数据库)和国产OS架构的脱敏处理。

(2) 提供灵活的数据脱敏策略,支持根据数据类型、敏感程度和业务需求进行定制,确保脱敏效果符合实际需求。

4. 监控审计,持续优化:


(1) 建立数据脱敏的监控和审计机制,实时监控脱敏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

(2) 定期对脱敏效果进行评估,根据业务需求和技术发展不断优化脱敏方案,确保数据脱敏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重难点

1. 实时性与性能的矛盾:


(1) 动态脱敏要求在保证数据实时性的同时,不影响业务系统的性能。如何在高并发、低延迟的环境下实现高效的数据脱敏处理,是技术实现的一大难点。

(2) 需要采用高效的脱敏算法和优化的系统架构,确保脱敏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


2. 复杂环境下的数据一致性:


(1) 银行业务系统通常包含多种数据类型和格式,且数据量大、增量快。如何在复杂环境下保持脱敏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是动态脱敏的又一挑战。

(2) 需要制定统一的数据脱敏标准和规范,确保对相同类型的数据采取相同的脱敏方式,同时支持对增量数据的实时脱敏处理。


3. 动态权限管理与脱敏策略的制定:


(1) 动态脱敏需要根据用户权限和业务需求动态调整脱敏策略。如何高效管理用户权限、灵活配置脱敏策略,并在实际应用中动态调整,是技术实现的难点之一。

(2) 需要开发智能化的权限管理和脱敏策略配置系统,支持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和细粒度的脱敏策略配置。


4. 数据安全与合规性的平衡:


(1) 在进行数据脱敏时,需确保脱敏过程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避免因脱敏不当导致的合规风险。

(2) 需要密切关注数据保护法律法规的最新动态,及时调整脱敏策略和方案,确保数据脱敏的合法合规性。



随着近十年来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银行业务数据量急剧增加,数据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敏感数据的保护,直接关系到客户隐私、银行声誉乃至金融稳定。动态数据脱敏作为一种在不脱离生产环境的情况下对敏感数据进行实时保护的技术手段,逐渐成为银行业务数据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讨一般银行业务数据动态脱敏的注意事项和重难点,以期为银行机构提供实践的一般指导和参考。


 


一、引言



银行业务数据一般包含大量敏感信息,如客户身份信息、账户交易记录、信用评估数据等。这些数据在业务处理、分析挖掘、合规审计等过程中频繁流动,若未得到有效保护,极易引发数据泄露风险。动态数据脱敏技术通过实时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既保证了数据的可用性,又降低了数据泄露的风险,是银行业务数据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



二、动态数据脱敏技术概述



动态数据脱敏是指在不改变生产数据库原始数据的情况下,根据预设的脱敏规则和策略,对数据库查询结果进行实时脱敏处理,以满足不同用户或应用对数据的访问需求。该技术通过部署代理服务器或中间件,在数据访问路径上插入脱敏处理逻辑,实现对敏感数据的动态保护。



三、数据动态脱敏的注意事项



1. 明确脱敏目标和范围


(1)确定敏感数据类型

银行需明确哪些数据类型属于敏感数据,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地址信息等。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可能给客户带来财产损失或隐私侵犯。


(2)界定脱敏范围

根据业务需求和数据安全政策,界定哪些系统、哪些应用、哪些用户需要进行数据脱敏处理。同时,要明确脱敏数据的粒度,是字段级、记录级还是数据库级。


2. 制定合理的脱敏策略


(1)遵循最小化原则

在制定脱敏策略时,应遵循最小化原则,即只保留必要的敏感信息,尽量减少脱敏后数据的敏感程度。这有助于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同时保证数据的可用性。


(2)考虑业务场景和需求

不同的业务场景和数据使用需求可能需要不同的脱敏策略。例如,在开发测试环境中,可能需要更彻底的脱敏处理;而在合规审计中,可能需要保留部分关键信息以供查验。


(3)统一脱敏规则

为确保脱敏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应对相同类型的数据采用统一的脱敏方式。这有助于降低脱敏过程中的人为错误和误解。


3. 选择合适的脱敏技术


(1)加密技术

对于需要高度保密的数据,可以采用加密技术进行脱敏处理。加密技术可以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但需要注意密钥管理和解密效率的问题。


(2)替换技术

将敏感数据替换为符合规则的伪造数据,如将真实姓名替换为随机生成的姓名。这种技术简单易行,但需要注意保持脱敏后数据的逻辑性和关联性。


(3)掩码技术

对敏感数据进行部分隐藏,如只显示银行卡号的前几位和后几位,中间部分用特定符号代替。这种技术可以保护数据的敏感部分,同时保留部分有效信息以供查阅。


(4)动态脱敏系统

采用专门的动态脱敏系统,如代理服务器或中间件,实现对数据库查询结果的实时脱敏处理。这种系统可以根据预设的脱敏规则和策略,自动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提高脱敏效率和准确性。


4. 确保脱敏过程的合法合规


(1)遵守法律法规

银行在进行数据脱敏处理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如《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这要求银行在脱敏过程中尊重客户隐私权,确保脱敏处理合法合规。对于目前还在征求意见阶段人行与金总局的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我们也要考虑进来。


(2)明确数据主体权利

银行应明确告知客户其数据将被脱敏处理,并征得客户同意。对于涉及客户敏感信息的数据脱敏处理,银行应提供透明、清晰的告知和选择机制,确保客户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5. 加强脱敏过程的监控和审计


(1)建立监控机制

银行应建立完善的脱敏过程监控机制,实时监测脱敏系统的运行状态和脱敏效果。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脱敏过程中的问题,确保脱敏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做好审计记录

银行应对脱敏处理过程进行详细的审计记录,包括脱敏时间、脱敏方式、脱敏结果等信息。这有助于后续的数据追溯和合规审计,确保脱敏处理符合法律法规和内部规定。


6. 评估和优化脱敏效果


(1)定期评估脱敏效果

银行应定期对脱敏效果进行评估,检查脱敏后数据是否满足业务需求和数据安全要求。评估结果可作为优化脱敏策略和技术的依据。


(2)持续优化脱敏策略

银行应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收集来自业务部门、合规部门以及技术团队对脱敏效果的反馈意见。这些反馈可以帮助银行了解脱敏策略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以及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基于这些反馈,银行可以定期调整脱敏策略,包括修改脱敏规则、优化脱敏算法等,以适应业务发展和安全需求的变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脱敏技术和工具不断涌现。银行应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及时评估并引入适合自身业务需求的新技术。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提高脱敏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采用更先进的加密技术增强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等。通过不断更新和升级脱敏技术,银行可以进一步提升数据安全防护能力。


 



四、挑战和重难点




(1) 性能与效率的平衡


动态数据脱敏可能会对数据库查询性能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在高并发场景下。因此,银行需要在保证数据安全性的同时,合理优化脱敏处理流程,减少对业务性能的影响。这包括优化脱敏算法、增加缓存机制、合理分配系统资源等措施。通过平衡性能与效率,银行可以确保脱敏处理既满足业务需求又符合安全标准。


(2) 复杂业务场景的应对


银行业务场景复杂多样,涉及多个系统、多个应用以及多种数据类型。这要求银行在制定脱敏策略时充分考虑各种业务场景的需求和特点,制定灵活的脱敏方案。例如,对于跨系统数据共享场景,银行可以采用基于权限的脱敏策略,确保不同用户只能访问其权限范围内的脱敏数据;对于实时交易场景,银行可以采用低延迟的脱敏处理技术,确保交易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3) 合规性与法律风险的防范


银行业务数据动态脱敏涉及多个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要求。银行需要密切关注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和更新,及时调整脱敏策略和技术以满足合规性要求。同时,银行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合规管理体系和风险评估机制,对脱敏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进行防范和应对。例如,加强与监管机构的沟通和协作;定期对脱敏处理过程进行合规性审计和评估;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以应对突发事件等。


(4) 敏感数据精准识别


· 难点:银行业务数据种类繁多,形态多样,且敏感数据往往隐藏在大量非敏感数据中。如何准确、高效地识别出敏感数据是动态脱敏的首要难题。


· 应对:采用先进的数据发现和分类分级技术,结合自定义敏感数据识别规则,提高敏感数据识别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5) 脱敏策略与算法设计


· 难点:不同业务场景对脱敏数据的需求不同,如何设计合理的脱敏策略和算法以满足这些需求是一个挑战。同时,脱敏算法需要在保证数据安全性的同时,尽量保持数据的可用性和真实性。


· 应对:根据业务需求和数据特性,制定灵活的脱敏策略和算法。采用多种脱敏技术(如加密、替换、掩码等)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精准脱敏。


(6) 系统架构与部署


· 难点:银行业务系统架构复杂,如何在不改变现有系统架构的前提下实现动态脱敏是一个难题。同时,脱敏系统的部署需要考虑性能、可扩展性、安全性等多个因素。


· 应对:采用无业务侵入性的代理模式或中间件模式进行部署,确保脱敏系统对原有系统的影响最小化。同时,对脱敏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满足未来业务发展的需求。












五、结语



银行业务数据的动态脱敏,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银行在明确脱敏目标和范围、制定合理脱敏策略、选择合适脱敏技术、确保合法合规以及加强监控和审计等方面做出努力。同时,银行还需要持续优化脱敏策略与技术以应对业务发展和安全需求的变化;有效应对性能与效率、复杂业务场景以及合规性与法律风险等挑战。只有这样,银行才能确保业务数据的安全性和合规性为银行业务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分享到:

相关新闻: